2012/9/25

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

書名: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
作者:河合隼雄
譯者:蕭照芳
出版社:天下雜誌

推薦原因:

一本只看每一篇的標題,都會有幫助的書。(本文文末有轉貼)





筆者心得:

所以不用寫心得了?(喂~)

從教授的文筆和自傳(愛哭鬼小隼),筆者大膽的猜測,河合教授應該也是個高敏感特質的人(參見孩子你的敏感我都懂),這也難怪,筆者為何很容易被教授的書所觸動。讀著教授的書,彷彿有一位溫柔的長者,牽著你的手,看著你的眼,緩緩的訴說,他對於親子教養的觀點。

筆者喜歡教授的真誠:

Q:我經常感到不安,總是擔心無法帶好孩子。
    A:其實就連我也不是十分清楚該如何帶小孩。」(我也是我也是~)

教授在前言中,就明白說出了,寫這本書的用意,筆者很感動於他對於讀者的貼心。

由於本書採用問答方式,想必會有讀者期望得到可以明確依循的答案;然而 讀者只要看過本書之後便能明白,事實並非如此。教養並沒有正確的操作手冊可循,倘若只想要按照所謂的『教養指南』養育孩子,只會造成子女的不幸。因此,本書雖然採用問答形式,回答往往出人意表、甚至給人答非所問的感覺。然而,這正是本書的宗旨。

事實上,教養最重要的是按照孩子的個性因材施教,並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。此外,父母在與孩子的相處的過程中要能發揮本性。話雖如此,如果任由父母自行探索,恐怕也不是辦法。因此,我只好東拉西扯,無非是想藉此啟發父母,在教養時把我的說法當作參考。所以,本書並非提供正確的答案,只希望讀者在閱讀過程中,能夠得到一些啟示,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教養方法。

教授在前言中,也說了一些重話。

我相信絕大多數的父母都十分關心孩子的教育問題。不過,儘管父母費盡心思,往往由於想法過於僵化,反而造成子女的不幸
父母、師長自認對孩子的關愛,以及處心積慮為孩子的設想,往往抹煞了大人和小孩的『歡樂』。

看了本書的Q&A標題,有時會覺得教授是一位禪師,會有公案問答、當頭棒喝的感覺。
Q:孩子無法盡如所願,是否因為教養方式不對?
      A:人生在世,原本就無法盡如人意。」
Q:孩子為何無法了解父母不願意讓孩子受同樣的苦的這番心意?
      A:強迫孩子接受「父母自以為是的幸福」,毫無用處。」

「Q:每當心生煩惱,往往會不知所措,該怎麼辦?
      A:不斷的受到糾葛所困,也是「成人的條件」之一。」


下面這一篇超讚,
Q:孩子竟然對我說出「我要抓狂了」、「干你屁事」之類的話。
      A:不要只是互相叫囂,而是需要「真正的對決」。」其實孩子在開始說"不要"的時候,對決就已經開始,所以各位新手父母們,你們正在練馬步、打基本功啊!加油!

也難怪教授會說,「本書主要是針對母親提出的問題作答。正因如此,我更希望父親也能閱讀本書,只要看過本書,便能明白箇中道理。

下面這篇看了,會讓人有暖暖的感覺。
Q:為什麼全家人一起生活非常重要?
      A:因為家庭是個「家庭禪」的道場,能夠包容外界難以接納的事。

最後教授以榮格的「實現真我」與養兒育女做為總結

我常聽到有人問:『養兒育女和實現真我是否相互抵觸?』我認為,養兒育女其實就是最好的實現真我的方式。養兒育女之所以等於實現真我,主要在於養兒育女必須在身、心兩方面都付出全副精力。

孩子的所作所為,通常都不按牌理出牌。發呆、玩泥巴對他們來說可是大事,要是以大人的意識或自我的角度看來,恐怕會認為是在浪費時間。換個方式說,孩子儘管難以理解自我這件事,卻能把出現在身邊的事情祝為自己的命運,不但欣然接受,並且懂得如何活出自己的人生,這其實就是所謂的實現真我。父母不應該認為:『為什麼自己的孩子是這個樣子?』反而該思考:『如何與這樣的孩子共存?』或許可以這麼說,對父母而言,設法接納一個無法如自己所願的孩子,就是實現真我的一種表現。

父母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會發覺,其實所謂的『自己』,包含了許多連自己也無法理解、甚至難以認同的因素。要坦然接受這一點,恐怕並不容易。然而,只要能正視這一切,並且懂得如何善用,就是『實現真我』的表現。

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,當下午茶喝的書。

同場加映:
媽媽的書-愛哭鬼小隼、走進小孩的內心世界

其它同作者作品:

小孩的宇宙:從經典童話解讀小孩的內心世界


附錄:每一篇的標題Q&A

Part1 有樹木的風景

 1.Q:為什麼在豐衣足食的年代還會出現教養問題?
    A:因為大家都忘了用心。

 2.Q:母子關係不良是不是教養無法得心應手的原因?
    A: 光知道原因無法解決任何事情。

 3.Q:我經常感到不安,總是擔心無法帶好孩子。
    A:其實就連我也不是十分清楚該如何帶小孩。

 4.Q:為什麼我總是忍不住對孩子碎碎念?
    A:這正是父親怠忽職守責的證據。

 5.Q:我害怕做了母親之後,便會喪失「自我」。
    A:該如何調適,端視個人而定。

 6.Q:現代是否充滿太多對孩子不好的誘惑?
    A:最重要的是要設法培養孩子不輕易受到誘惑。

 Part2 幼年時期: 從出生到上小學

7.Q:什麼對嬰兒最重要?
    A:母子一體以及「受到呵護」的感覺。

 8.Q:我非常討厭帶小孩,該怎麼辦才好?
    A:不妨先把這種感覺慢慢的說出來。

 9.Q:目前比較令人擔心的教養問題有哪些?
    A:我想,應該是為人父母的直覺還不夠敏銳。

 10.Q:為什麼我常會因為心煩氣躁而忍不住責罵小孩?
      A:或許是因為父母的情緒不穩,要不然就是對孩子的期望過高。

 11.Q:我常會忍不住對孩子嘮叨,該怎麼辦?
      A: 在開口或動手之前,不妨先冷靜五秒,觀察一下孩子的行為再說。

 12.Q:孩子無法盡如所願,是否因為教養方式不對?
      A:人生在世,原本就無法盡如人意。

 13.Q:當孩子不聽話時,我常會忍不住想要打他。
      A:最好多花點心思,盡量不要讓親子關係處於完全封閉的狀態。

 14.Q:孩子常常心不在焉,令人十分擔心。
      A:雖然表面看起來如此,這卻是孩子心靈成長的必要過程。

 15.Q:當孩子出現「壓力警訊」時該如何處理?
      A: 只要以比平常更包容的態度,在一旁守護就行了。

 16.Q:孩子很愛撒嬌,我很擔心他「無法獨立」。
      A:不妨就任他這麼做,並且相信孩子早晚會獨立。

 17.Q:世界上根本沒有聖誕老公公這種事,何時告訴孩子比較好?
      A:其實不必特意告訴孩子,他們自然會知道。

 18.Q:該如何教導孩子關於死亡的事情?
      A:父母也只能說出自己的想法而已。

 19.Q:早期教育會對孩子產生正面還是負面的影養?
      A:對學齡前的孩子最重要的並不是念書,而是自由自在的玩耍。

Part3 新芽時期:小學時代

20.Q:雖然聽說「稱讚孩子非常重要」,我卻不太在行。
      A:不妨想出自己孩子的五個優點。

 21.Q:孩子滿十歲了,仍然不肯自己睡,該怎麼辦?
      A:獨立通常伴隨著不安,孩子只是想確認父母是否是自己的後盾。

 22.Q:為什麼孩子大約從四年級開始,畫的畫突然變得很無趣?
      A:這是孩子「自我意識」的萌芽時期,所以會想嘗試模仿大人。

 23.Q:孩子為什麼會想養寵物?
      A:因為寵物的生活要比父母的生活自由多了。

 24.Q:給孩子個人房間是否有最佳時機?
      A:不妨就由「家庭憲法」決定「從幾歲開始讓孩子擁有個人的房間」。

 25.Q:父親該如何跟孩子相處比較好?
      A:平時不妨呈現「百分之百的自我」,生氣時就要像「打雷過後放晴」。

 26.Q:孩子為什麼不肯上學?
      A:這只是一時的,不妨就給孩子一次「機會」。

 27.Q:孩子受到欺負時該如何處理?
      A:必須要冷靜的判斷,並且表現出絕不退縮的強硬態度。

 28.Q:所謂「個性」或是「活出個性」,究竟是什麼意思?
      A:就是勇於把賭注放在毫不明確、無法用數字衡量的事情上面。

 29.Q:在孩子邁入青春期之前,父母該為孩子做哪些事?
      A:不妨多為孩子累積一些有趣的親子體驗。

 Part4 嫩葉時期:青春期

30.Q:為什麼孩子上了中學以後,會突然變得沉默寡言?
      A:因為他正在經歷一場無法用言語表達的超級體驗。

 31.Q:為什麼我總是無法忍受孩子的某些行為?
      A:會發生這種情況,父母必須要負一半的責任。

 32.Q:孩子為何無法了解父母不願意讓孩子受同樣的苦的這番心意?
      A:強迫孩子接受「父母自以為是的幸福」,毫無用處。

 33.Q:為什麼孩子總跟父母唱反調?
      A:因為這正是父母的盲點,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定出現的叛逆情形。

 34.Q:孩子有煩惱時,父母該怎麼做比較好?
      A:當孩子的成長步入「蛹」時期,最重要的是讓他保持清靜。

 35.Q:孩子竟然對我說出「我要抓狂了」、「干你屁事」之類的話。
      A:不要只是互相叫囂,而是需要「真正的對決」。

 36.Q:跟青春期的孩子交談有沒有什麼要訣?
      A:無非就是要有「下定決心傾聽對方說話」的心理準備。

 37.Q:我對校規有很多意見,這有必要嗎?
      A:只要有「人」肯出面為校規背書,我倒是十分贊成。

 38.Q:當孩子出現問題時該如何處理?
      A:不要光顧著反省,應該多為孩子的「未來」著想。

 39.Q:成績好的孩子,是不是保證將來就會比較幸福?
      A:如果只是「論排名」而不注重「孩子的個性」,恐怕毫無幸福可言。

 40.Q:為什麼興奮劑會在中學生之間氾濫?
      A:這些孩子由於缺乏母愛,只好轉而依賴外物。

 41.Q:為什麼現代的小孩看起來似乎沒有什麼煩惱?
      A:說不定在他們內心深處,有些連他們自己都不太清楚的煩惱。

 42.Q:最近好像很多人罹患身心症,究竟原因何在?
      A:這是在現代壓抑情感;崇尚理智之下,特有的「文化病」。

Part 5: 邁向森林

43.Q:孩子不聽從父母的話,親子關係似乎岌岌可危,該怎麼辦?
      A:與其強行綁住孩子,倒不如和他們建立較深厚的關係。

 44.Q:每當心生煩惱,往往會不知所措,該怎麼辦?
      A:不斷的受到糾葛所困,也是「成人的條件」之一。

 45.Q:親子間衝突不斷,該不會是彼此八字不合吧?
      A:不妨檢視一下夫妻關係,看看是否有該解決的問題。

 46.Q:養育子女應該以什麼為目標?
      A:培養孩子可以「活出自我的人生」。

 47.Q:倘若教養真有結束的一天,會在什麼時候?
      A:當孩子認真談起戀愛時,父母的職責就算告一段落。

 48.Q:為什麼全家人一起生活非常重要?
      A:因為家庭是個「家庭禪」的道場,能夠包容外界難以接納的事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