或許家長心裏想的是,尊重孩子,跟孩子好好商量,
而不是用過去威權打壓的方式教養孩子。
我總是會為他們捏一把冷汗。
親子關係不是平等關係
一個很簡單的問題,「你會管你的朋友嗎?」
如果孩子有了不適當的行為,
例如在公共場所吵鬧,在不適當的場所奔跑攀爬,不顧他人的感受,講也講不聽...
這時要如何尊重孩子?好好跟孩子商量?
「你這樣會吵到別人喔!」(朋友口氣)
「我們打擾到別人了,要不要走了?」(朋友口氣)
如果你把自己當成是孩子朋友的話,
孩子通常不會鳥你,是的,不~~會~~鳥~~你~~!
朋友是平等關係,但是親子關係不是平等關係。
父母是大的,孩子是小的,
父母給予,孩子接受,
接受父母的照顧及管教方式。
親子關係可以"像"是朋友,但絕對不是朋友關係。
當孩子是安全的,沒有狀況需要協助的時候,
你們可以暫時"好像"是朋友的關係。
孩子不希望父母跟他們是朋友關係
第二個問題是
「是你想要,還是孩子想要你跟他是朋友關係?」
或許某些人期望父母可以"像"朋友一樣,了解自己,與自己談心。
但是請你想像一下,父母對孩子說:「我們是朋友」
感覺一下,那裏怪怪的?
剛好看到小野寫的一篇文章,在此分享,
讓大家更有感覺一點。
(摘自《關於人生,我最想告訴你的事》P.23)
到底是誰陪伴誰
在家工作的那十年,兩個孩子分別從小學讀到髙中和大學。或許日夜相處耳濡目染,兩個孩子也以為創作是門又自由又可以養活自己的生意,
也分別在十六、七歲各自出版了人生的第一本書,甚至後來也分別和我合寫了不少書。
我曾經為這樣緊密互動又有「成果」的親子關係沾沾自喜,
就像老爸臨終前要求我們在他蓋棺論定時,寫上這四個字:「敎子有方」。
是的,敎子有方。
不然上個世紀的九十年代,我怎麼可以在十年間寫了六十六本和敎養、敎育相關的小說、散文和童話呢?
當兩個孩子長大了,飛遠了,又飛回家了,然後成家了,當父母親了。
在我和他們閒聊,或是通信後,我對於自己這個用埋首十年創作,
用六十六本暢銷書所打造的「親子神話」,漸漸有了更新的覺悟、發現和反省。
許多當年自以為是的事情,真相或許正好和自己的認知完全相反。
有一天我和兒子聊起他讀國中時的往事,我問他記不記得我每逢週六和週日下午陪他去學校打籃球的事情?
兒子說他完全不記得,他一臉懷疑的望著我:「你記錯了吧?」
天哪?這麼「難得」的親子互動,這麼「偉大」的爸爸,這麼「動人」的愛心,應該一輩子都銘記在心啊?
我整個人忽然亢奮起來:
「你再回憶看看,我們父子打籃球打到髙中聯考前一天,你的導師迎面走過來,我和你怕被他駡,還抱著籃球躲到廁所裡面。哈哈……」
兒子的臉孔漸漸紅了起來。他微微動怒的說:「啊,那是我最想忘記的一段成長往事,又被你勾起來了。是我自己要去打球,看你每天悶在家裡寫作心生憐憫之心,才約你一起打球。我是一片孝心啊!是我看你很寂寞,所以陪伴你!有哪個十四、五歲的青少年會和老爸打球?太遜了吧?而且當時打球只有一個目標,想要長髙一點。打了兩年,成效有限,加上還得帶一個不愛運動的老爸一起?哎,快忘記吧!痛苦的回憶。」
兒子說的沒錯,他讀小學六年級時的某一個大雨天,我拿著兩把雨傘衝到校門口,
他正和另一個同學淋著雨談笑風聲。看到我站在門口,故意大聲說:「咦?你要去買東西嗎?」
然後轉身快步離開。我懂了,也趕緊假裝是巧遇。
那時候他就不喜歡有好像很「體貼」的爸爸,何況上了國中?
所以,的確是他的一片孝心,願意陪伴我一起運動。
我陪伴媽媽度過人生最後的一段旅程時,曾經問她一個問題:「你為什麼要生孩子?」
她瞇著眼睛笑了起來:「一個人很寂寞呀,想多生幾個孩子來陪伴自己啊。你看,現在,你在我旁邊,多好啊?所以我真的真的很感謝你們。」
兒子,謝謝你啊,真是為難你了,當年有你陪我打球,真好。
(摘自《關於人生,我最想告訴你的事》P.23)
孩子希望父母管教自己
「什麼?」
或許你不相信,但孩子在不懂得什麼是人類社會的規矩之前,
孩子希望也需要我們告訴他們什麼是規矩,
而且是說到做到,而不是說一套做一套的那種。
我並不是要讀者用打罵教出規矩,也不是堅守死板沒有彈性的規矩,
而是自己先想清楚,什麼是合宜的行為,並且做給孩子看。
回到上面提到的例子。
孩子在公共場所吵鬧,在不適當的場所奔跑攀爬,不顧他人的感受,講也講不聽...
如果我們自己有沒有先想清楚,
孩子吵鬧是天性,但在公共場所,別人沒有義務或責任概括承受孩子的吵鬧,
那是不尊重別人的行為。
當我們不管,就是漠許、放任孩子的行為,那就是不尊重別人。
我們不尊重別人,孩子怎麼會尊重別人呢?
孩子有不適當的行為,我們可以提醒孩子,引導孩子,
孩子還是做不到時,可能那個地方不適合孩子久待,
也可能孩子暫時還做不到,
那也不要勉強自己為難孩子,帶孩子去比較適合的地方吧!
讀者可能會問:「孩子希望父母管教,那為何他們會反抗?」
問的好!
孩子就是想要知道,你是不是真的能說到做到啊!
你到底是講真的還是講假的!
如果為了想要當孩子的朋友,而不管孩子,甚至不敢管,不好意思管的話,
孩子反而會無所適從,因為他們不知道界線在那裏。
如果父母連孩子都管不了,孩子怎麼能相信父母有能力保護自己?
知道什麼是可以做,什麼不能做的孩子,反而比較有安全感。
孩子能夠自我控制,懂得規矩,才能有合宜的行為,
到了青春期,到了成年後,
才比較有可能跟我們"像"是朋友的關係,
一個失序的人,你會想要跟他當朋友?
父母有時候,可以像孩子的朋友,
但父母絕對不是孩子的朋友!
------我是分隔線------
想看blog文章及更多消息,
請到大樹叔叔到府育兒諮詢粉絲頁按讚!
請到大樹叔叔到府育兒諮詢粉絲頁按讚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