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也是一句會讓我冒冷汗的話。
真實的人生,不會只有快樂,
是不是正是因為如此,所以我們希望孩子永遠快樂呢?
大樹:「在什麼樣的情境下,人會永遠快樂呢?」
家長:「快樂的時間多一點,不快樂的時間少一點」(皺著眉頭)
大樹:「人真的可以控制自己快樂和不快樂嗎?」
(我心裏想著,快樂真的有那麼重要嗎?)
家長的臉看起來更困惑了。
這個家長,會來找我談,是因為孩子每天哭鬧著不要去上學。
前一陣子,好不容易下定決心,讓3歲多的孩子剛去上學,
一開始孩子還很期待著要上學,真的去了之後,哭了一個多月,才比較好一些。
放長假後,卻又開始哭鬧不要去。
老師說孩子在學校很好,只有入園時會哭。
家長信任學校,老師也會主動告知孩子在幼兒園的狀況,
但是孩子就是一直哭,睡前會問:「明天是不是要上學?我不要去上學...」
睡醒了也哭,「我不要去上學,我想在家裏休息」
家長很愧疚的說:「我是不是太早讓孩子去上學了?可是他明明很期待上學的,看到他這樣,我真的好捨不得喔!」
大樹:「你喜歡上班嗎?」
家長:「喜歡,但是你知道的,放假當然比上班好,但又不能一直放假」
大樹:「那就對啦!連我們大人都覺得上班是有壓力的,即使我們喜歡工作。孩子去上學,也許也是,既喜歡,卻也有壓力和挑戰」
家長:「可是,我真的捨不得他一直哭啊!」
大樹:「你講到重點了,是"你"捨不得」
家長:「是啊!我真的好希望他可以快樂」
大樹:「那你快樂嗎?」
同情和同理的不同
同情是可憐對方,是捨不得、不忍心、憐憫。
也許表面上是想要幫助對方,想要為對方做一些事,
但其實是自己心裏難過不舒服,想要做點什麼,來讓自己舒服一點。
同情其實帶著一些態度,「我有能力而你沒有」,「我覺得你好可憐,你需要別人的幫忙」
同理則是在乎對方的想法和感受,試著從對方的立場去看,去感覺。
同理是有界限的,我去猜你的感覺,但我也覺察自己的想法和感覺,
而不是把自己的感覺,當成是對方的感覺。
有些人過的很辛苦,但不見得不快樂啊!
同理會帶著尊重和敬重,
我跟你是一樣的,我也有脆弱和無助的時候,
但我們可以互相支持陪伴彼此,但不介入對方的人生。
想想看,遇到孩子不快樂不開心的時候,
你是同情捨不得?還是同理和陪伴呢?
過多的同情會讓人上癮
同情容易讓對方想要依賴你,來為他處理解決事情。
有些長期接受社會救助的人,會理所當然的以為,別人對他們的幫助是應該的,
這就是對別人的同情開始依賴了,他們不想要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,
他們甚至覺得,我站起來做什麼,而讓自己保持在無助的狀態裏。
孩子也有可能會變成這樣,如果我們一直同情他,可憐他的話,
孩子或許也會覺得:「我就是沒辦法,我就是做不到...」
同理則是,我願意聽你說,我願意陪伴你,我們來想想看,我等你準備好,
比較像是顧問的角色,而不是無所不能的神,有求必應。
父母的工作,不是取悅孩子
孩子快樂,就代表父母是盡職的????
孩子不快樂,代表父母有問題的????
父母的工作,是跟孩子一起生活,一起學習,陪伴孩子成長及獨立。
不快樂是人生的一部份,正因為有不快樂,會讓快樂的感覺更為深刻。
不快樂,常常意味著,遇到困境或是挑戰,
但是這個挑戰是把我們擊倒,還是讓我們變得更堅強,更有力量呢?
你是怎麼看待這些挑戰的?
還是希望孩子總是快樂的,把這些挑戰統統都看做是絆腳石,
幫孩子小心翼翼的,一個一個移除呢?
這些挑戰,可不可以轉變成孩子成長的墊腳石,讓孩子站得更高呢?
允許孩子不快樂,是一種慈悲,
意味著我們願意放手,讓孩子去品嚐生命不同的滋味。
至於你自己的捨不得呢?
你覺得該怎麼做呢?
你允許自己捨不得嗎?
------我是分隔線------
想看blog文章及更多消息,
請到大樹叔叔到府育兒諮詢粉絲頁按讚!
請到大樹叔叔到府育兒諮詢粉絲頁按讚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