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/4/17

孩子花很多時間跟想像玩伴玩,怎麼辦?

家長問道:
我們家妮妮三歲半,最近常跟一個叫小草的想像玩伴玩,
而且情況愈來愈嚴重,吃飯時也要給小草一個位子,出門也要帶著小草一起去。
我跟妮妮說,那裏有小草?明明就沒有!她就會非常生氣說明明就有,小草是我的好朋友!
這是正常的嗎?我該怎麼辦呢?

大樹:「你理想中的男人是像都教授,還是送重機?」(註:兩位都是韓劇男主角)
家長:「送重機」(羞)
大樹:「那他是真的還是假的?」
家長:「呃...,編劇寫出來的」(困惑)
家長:「可是小孩會不會真假不分呢?像妮妮闖了禍,會說是小草做的,這樣算是說謊嗎?」
大樹:「如果你沈迷韓劇,忘了做家事,都是送重機的錯,對不對?」
家長:「也不能這樣說啦!那怎麼辦?小孩這樣是正常的嗎?」
大樹:「她滿有想像力的,而且很聰明,懂得轉移壓力」

想像力與邏輯性心智
孩子在0~3歲,大腦像海綿一樣,用多重感官吸收環境中的人事物,
這些情境與訊息是具體、具象的。
2~3歲有段時間「你我他」搞不清楚,因為「你我他」是比較抽象的,
到了3歲前後,孩子開始發展出邏輯性心智,
對於大小高低前後...、符號、時間...等等抽象概念,
開始有了強烈的興趣,他們的想像力也開始進入高峰,
有些孩子原本天不怕地不怕的,突然開始怕東怕西怕黑怕鬼,
有的還開始有了想像朋友,這些現象都是孩子想像力的展現。
想像力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呢?
我曾經和幾個四歲的小孩,很認真在聊卡通裏的人物,會做那些事會如何如何,
我問他們說,如果看到主角走在路上,會不會嚇一跳,
其中一個小孩跟我說:「那是假的啦!」(用你腦袋有洞的表情看著我)
如果我認真的話,那我們剛剛是在聊什麼鬼啦!

想像玩伴的功用
孩子在更小的時候,可能會找一些物品來陪伴自己,
例如吃手/奶嘴,或是抱著娃娃,抓著毛毯等具體物品來安撫自己,
在想像力發展出來的時候,想像力變成了抽象的陪伴。
孩子可能會跟想像伴玩辦家家酒,把日常生活會發生的一些事重現,
「你要乖乖坐好喔!不然媽媽會罵你喔!」、「快點把飯吃掉,不可以一直含著!」
孩子可能會透過想像玩伴訴說自己的感受,
「你媽媽很忙,都沒有空陪你喔!」、「你會怕是不是,要勇敢喔!我保護你」
透過與想像玩伴的互動,孩子可以演練語言、角色扮演、人際互動...,
藉由自導自演,培養豐富的創造力。

成人的態度
1.適時引導
就像吃手或奶嘴一樣,在還沒有找到替代的安撫物之前,
不建議強制介入孩子與想像玩伴的互動,可以持續觀察。
2.借力使力
例如孩子說:「不是我,是小草打破的啦!」
照顧者可以順著孩子的邏輯:「那你教小草收拾,請小草下次要小心一點喔!」
孩子不刷牙時,可以說:「你陪小草去刷牙,還要幫他檢查有沒有刷乾淨喔!」
3.適度限制
孩子不收玩具,說小草還想玩時,
可以說:「小草是你的好朋友,最聽你的話,你請小草把玩具收好,你跟小草說,吃完飯就可以再來玩囉!」
4.轉換情緒
例如小孩生氣的說:「小草生氣了,因為你們都不跟他玩」(明明是他想要大人陪他玩)
可以說:「那你陪小草生氣一下,等他生氣完了,再問問他想要跟誰玩!」
5.用想像處理想像
想像玩伴對孩子來說,也是一個心理緩衝或保護機制,讓孩子可以間接的面對挑戰。
小孩怕黑不敢睡,也可以請小孩保護小草,並且可以運用一些想像力的方法,
例如給孩子魔法物件,也許只是一支棒子,說它是魔法棒,可以把害怕趕走。
6.幫孩子找玩伴
如果不想小孩跟"假的"玩伴玩,那就多創造一些機會,讓孩子可以跟真的小孩玩吧!
記得給孩子環境,不用強迫孩子一定要去跟別人玩,等孩子準備好吧!

孩子的行為,通常都有它自然的道理,
多一分觀察就多一份了解,自然可以減少許多擔憂與誤解。

------我是分隔線------

想看blog文章及更多消息,
請到大樹叔叔到府育兒諮詢粉絲頁按讚!
預約一對一諮詢預約揪團辦講座(請點左邊連結)
或E-mail:bigtreeuncle@gmail.com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