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孩子4歲半,最近發生一件事情,孩子聽過幾次故事CD之後,可以把整張CD的對話和音效,完整的自問自答演完,請問這是正常的嗎?因為我嚇到了...
大樹:「你擔心什麼?」
家長:「我需不需要做點什麼,才不會浪費他的天賦?」
大樹:「0~6歲的孩子,會在不同的領域,展現這樣的超能力,就像海綿和攝影機一樣,可以把環境裏的人事物及各種訊息,完整吸收,並且用自己的方式輸出。」
家長:「原來如此,他當時就像處於真空狀態,自己表演,結束後他的表情好像被催眠醒過來,我是真的很錯愕!我真的不需要做點什麼嗎?」
大樹:「感覺那是一種重複吸收之後完整輸出的滿足。如果5~6歲的時候,還是這麼厲害,可以去做特教評估,或許你的孩子有某些資優的特質,不過那對家長來說,也是一項挑戰和學習,所以才需要特教資源的評估與協助!」
家長:「我來準備另一集的CD,繼續觀察他的超能力,謝謝老師!」
0~6歲幼兒的超能力
有的小小孩在還不會走路時,居然可以有模有樣的學大人滑手機。
有的小小孩,才兩歲多,講話都還不清楚,就可以把路上所有看得到的車子廠牌給記下來。
不知道什麼時候學會自己打開電視,還可以找到自己想看的節目。
雖然"臭奶呆",卻可以完整背出"人之初"、"弟規規",數十首的唐詩...。
很多很多這樣的例子,常嚇到大人。
小小孩因為有這樣的超能力,所以即使出生在不同的文化社會環境中,可以自然而然學會母語、人際互動、生活習慣、文化、風俗民情、...。
吸收性心智
蒙特梭利博士當年在印度,看到在集中營各式各樣各國家庭的幼兒,在學習各種方言時是沒有任何困難的。她愈觀察就愈驚奇,她那時就認為,小孩一定有一個內在的導師,在引導他們發展。小孩大概都在同樣一個時間點學習到同樣的東西。這種心智能力在6歲左右會漸漸消失。
“小孩有一種無意識的心智狀態,有創造性的本質,我們稱之為吸收性心智。這個心智不是由小孩自主的努力,而是由小孩內在的敏感期所領導。”
小小孩會像海綿一樣,把環境中所有感官可以接受到的訊息,全部吸收,不管好的壞的。
小小孩也會像底片照相機一樣,把所有細節鉅細糜遺的都記錄下來,而且也像底片一樣,需要轉化,才會沖洗成相片,顯影出來。
無意識吸收性心智與有意識吸收性心智
"蒙特梭利發現,吸收性心智有兩個層次:0~3歲是在完全無意識下學習,在無意識下吸收所有的經驗。在2歲半到3歲之間,開始改變,會愈來愈知道自己吸收到什麼。3~6則是有意識的吸收。"
舉個簡單的例子,兩歲多的孩子會有一種像是跑,可是不是很精緻的跑,到了三歲前後,語言和動作都比較好了,他會跑過來跟你說,我會跑了,開始對自己的動作產生覺知。
六歲時會看到吸收性心智漸漸消失,變成邏輯性心智。
運用與反思
有家長會問,是不是該好好把握這段時間,好好珍惜運用?
大樹會反問:「你有沒有認識小孩,父母都是台灣人,3~4歲前是在國外長大,會講外語,可是回國之後,慢慢就忘了,甚至到後來都不會說了?」。
有一個相反的例子,就是父親是台灣人,母親是巴西人的吳憶樺,他在5~9歲大時待在台灣,後來法院的判決,讓他跟外婆回到巴西,相隔9年再回到台灣時,中文和台語幾乎忘光了!
大腦是非常重視資源有效運用與分配的工具,生活中用不到的,
大腦的神經聯結,很快就會變弱甚至是消失。
那些小孩曾經學會的(例如語言或是唐詩),並不是完全消失,
而是缺乏使用,而聯結變弱了,大腦已經不太能提取出那些資訊了。
舉了這些例子,是要跟讀者分享,只要陪孩子好好過生活即可,
在生活用會應用到的,孩子自然會學習吸收,並且活用。
那些生活中使用不到的,學得再多,通常都會自然會消失。
如果6歲前塞了一大堆有的沒有的讓孩子吸收,
有的孩子真的就會像天才兒童一樣,展現各式各樣的超能力,
但這樣做,到底是好好把握?還是浪費孩子的黃金時期呢?
去查查那些電視小天才們,長大後的人生,你也許就知道了。
(文章最下面有更專業的理論參考資料喔!)
------我是分隔線------
想看blog文章及更多消息,
請到大樹叔叔到府育兒諮詢粉絲頁按讚!
請到大樹叔叔到府育兒諮詢粉絲頁按讚!
有興趣的讀者,可以慢慢品讀下列這段摘錄的文章:
文章摘自
《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雙月刊第 24 卷 / 第 1 期:蒙特梭利教育構念㆘的品德教育》
2007年,作者:陳貞旬
一個孩子誕生時具有身體胚體與精神胚體(spiritual embryo)(Montessori, 1989),
基因在身體胚體發揮作用、主導行為,星雲則在精神胚體發揮作用、引導潛能開展。
星雲原是創造天體的物質,是一團團鬆散的太空氣體,無法觸摸卻能逐漸凝固變成滿天星雲。蒙特梭利(1989)利用星雲比喻潛能的遺傳特質,例如語言,起初它並無 堅實型態,
並悄然無息,但沒有它,任何語言都無發展機會。
星雲這種神秘潛能好比胚胎細胞的基因,指揮未來的細胞組織,形成複雜而精確的器官。幼兒的精神胚體就是身上存在的一種無意識心智,蒙特梭利(1989)將它稱為 「吸收性心智」(absorbent mind),吸收性心智的建構不依靠意志的努力,卻遵循內在的敏感性,蒙特梭利稱之為「敏感期」( sensitivity periods)。敏感期是短暫的,只持續到孩童獲得大自然所賦予的能力為止 (Montessori,2001)。六歲以前的敏感期最多,有語言的、動作的、感官的、秩序的、對細小事物的、音感的與社交禮儀的。
吸收性心智又分為兩階段:
無意識吸收性心智(unconscious absorbent mind)與有意識吸收性心智(conscious absorbent mind)。
前者發生的時期在蒙特梭利(1989)的著作中是零到三歲,實務經驗上卻是零到兩歲半。其特徵是此年紀的孩子不經思索易受感官引導,只要環境有刺激就反應、就吸收, 所以幼童常忘了原先所進行之事,容易轉移注意,因此托育上常利用這個傾向來緩和孩子與母親的分離焦慮。
有意識的吸收性心智發生在三到六歲或是二歲半到六歲之間。最明顯的特徵是幼童會做決定,例如幼兒原本要選擇一項教具,即使在走向教具的途中為其他事物吸引,最終他還是會回到原來的活動上,再不像前一階段般容易轉移注意。
零到六歲的幼兒透過吸收性心智與敏感期學習:他吸收外在環境,進行同化調適,就像海綿般不斷吸收。成人因此要營造一個健康、真實、真誠的環境給幼兒,讓孩子透過感官不費力地吸收環境,滿足內在驅力。 其他動物出生時的成熟度都高於人類,人類卻要花上出生後數年時間吸收感知,不斷建構更高層次的能力。
人類幼子之所以欠缺動物的成熟度有兩個原因:人有一部份是由基因遺傳而來;一部份則需要與文化、環 境互動進而養成人格特質。
孩子以不成熟的狀態出生,卻蘊藏無窮潛能,這麼長的成長期讓個體去建構自己的能力,並發展獨特性。生存的環境不斷改變,因此需要如此漫長的時間以適應環境(Montessori,2001)。
吸收性心智的運作與孩子具有的牧內 美(Mneme)、赫爾美(Horme)有關( Montessori,1989)。牧內美是一種具有生命力的超級記憶力,雖非有意識,卻能將形象吸入個體的生命中,使它成為心靈的一部份。 周遭環境所看所聽都化為個體的一部份,因此生活在同一地區的人會有族群的共同記憶,共享類似的文化環境;此外,所有社會習慣、道德習慣都是在幼兒期形成,它們塑造人的人格、情操與情感,也創造個體的特徵與個別化的映象軌跡(individual engrams)( Montessori,1989)。因此成人若企求社會的轉化,蒙特梭利相信我們就必須把注意力轉向童年期,幼兒運用成人所提供的材料建造了人、成為人,因此蒙特梭利稱兒童是更新世界的力量。赫爾美(Horme)是一種驅動力,是促使人行動的能力,是一種生命力量,因這股生命力,人因此不斷前進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