蓋瑞的媽媽是台灣人,爸爸是英國人。
蓋瑞已經兩歲了,還是很少說話,特別是中文,媽媽很擔心這樣的狀況。
媽媽常常和蓋瑞講中文,知道他們剛從美國回來台灣,學校的想法是,先觀察看看。
有一天,爸爸來接蓋瑞,我聽到爸爸對著蓋瑞講話,我一直聽不太懂,心想,我的英語一定又退步了,再仔細一聽,「他講的是中文嗎?他講的真的是中文嗎?」
跟媽媽聊了之後,知道爸爸常常對蓋瑞講中文,老師們臉上出現三條線,因為爸爸的中文實在是...。
我們問了蓋瑞媽媽:「為什麼爸爸要和孩子講中文?」,蓋瑞媽媽說:「因為"中國熱",爸爸希望蓋瑞能把中文學好。」我們強烈建議,爸爸還是和孩子講他的母語,只要媽媽持續和孩子講中文就夠了,因為中文是媽媽的母語。後來他們真的這樣做了,沒多久,蓋瑞話變多了,也愈講愈清楚。
之二
宥宥兩歲時來上學,不太講話,事情不如他的意就生氣或是大哭,甚至動手或是咬人。和家長談過,爸媽忙於工作,平常是長輩在照顧,經常過著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,在長輩面前是可以不需要講話。來上學2~3周之後,開始會說:「請幫忙、給我、還要...」,家長很高興。宥宥開始上全天,留下來午睡後,老師們發現一件事,宥宥午睡時會碎碎念,仔細一聽:「紅色、red; 黃色、yellow;藍色、blue...」,是的,老師們臉上又三條線了。
另一個故事:
我朋友的弟弟,求學的過程中,一路第一志願,大學畢業後,如父母的期望,到了國外留學。他的英語成績很好,卻沒辦法用英語和別人"溝通",學校申請選課、衣食住行相關的大小事,居然還要他的父母飛到國外,親自幫他處理。我朋友還補了一句:「其實他的中文溝通能力,也沒有好到那裏去!」
應該不會有人去找外國人來教我們的孩子中文,但是我們卻會想要自己教孩子外文,需要投注的時間和得到成效會是如何,其實不難想像。想讓孩子有機會"接觸"外國語文,可以找一個固定的成人,用同一種外文,和孩子"互動對話"。有資源和機會找到母語是外文的朋友,效果是會不一樣,但重點還是在於:持續結合情境和孩子互動的溝通對話。
在第二個孩子的例子中,讓我聯結到,經常又是中文又是外文,孩子容易錯亂混淆。不同語文的語法結構是不太相同的,孩子會耗費許多力氣,試著釐清同一個成人不同的語文語法。
語言是溝通的工具,建議最好跟孩子講自己的母語,母語最能清楚表達和溝通。對孩子來說,不同的成人說著不同的語言,就像是不同的臉,只要同一個成人,持續講同一種語言,孩子可以吸收,並且建構起各個語言系統的神經聯結。例如:Ivy老師都和孩子講中文,她的先生Ken都和孩子講日文,在孩子開始說話後,自然的就對Ivy講中文,跟Ken講日文。
不過大家也不需要執著於,孩子一定要給母語是該種語文的老師來"教"。如果孩子能學好自己的母語,溝通和表達能力,基本上不會太差,在這樣的基礎下,要學好外國語文,其實不難。過往的學習方式,大多著重在考試,比較少有像學母語那樣的情境和練習的機會,在考試上的挫敗,讓許多人對於外文產生挫折感。當我們成為了父母之後,容易把這樣的恐懼和挫敗投射在孩子身上。
照顧者常常和孩子對話,豐富孩子的語言經驗,就是最好的語言學習基礎。以學好母語的基礎上,再來學習第二外語,是最輕鬆省力的。如果為了外語,卻連母語都學不好,甚至和別人溝通都有困難,何必這樣對待孩子呢?
(謝謝艾蜜莉媽媽照片提供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