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/1/8

那些小小孩教我的事02:陪伴與放手

我想起另一件和家母有關,讓我難以忘懷的事。

那是個溫暖午後,陽光安安靜靜,還有徐徐涼涼微風。
當時的我,剛上小一沒多久,回家自動拿出功課來寫時,
家母只是靜靜的在一旁看著我,許久許久,只有我寫字沙沙的聲音。
她微笑看著我,我真的可以感受到她的喜悅,從心裏沁流而出。
家母不識字,連小學都沒上過,
我猜,當時的她看到了新希望,
她自己沒有機會可以上學,
而她的孩子,開始有著和她全然不同的人生。

當時那個小孩的我,很開心很開心,
不是因為她沒有拿橡皮擦把字擦掉,要我重寫,
而是印象中,家母和父親經常忙於他們自己的事,
她很少可以這樣,靜靜陪在我身邊,那樣喜悅的看著我。



我學到了,孩子要的真的不多,
單純只是父母人在,心也在的陪伴,
爸媽真的把孩子看到眼裏了。
即使她是個目不識丁的母親,
即使她什麼也沒做,
當時的那個小孩,感受到的仍是幸福!
可以保存在心裏、在記憶裏,一輩子的幸福。

陪與不陪的矛盾

當初剛進入幼兒團體時,
有個小小孩一直黏著我,一直要我陪,
我感受到被小孩需要,又同時感受到被束縛住。
一開始有點沈溺在那種被需要的感覺中,
後來是喘不過氣來,因為別的小小孩也會學,
同時2~3個小孩在你面前爭寵,不會是件開心事。
我反思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是什麼?
是孩子需要我的陪伴?還是我需要孩子的陪伴?
什麼時候我要允許孩子來黏我?
什麼時候又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?

自我反思很長一段時間之後,
我發現,我的內在有個愛黏人的小小孩,
這麼多年了,它還是跟我小時候一樣愛黏人,
這個內在狀態,吸引了孩子來黏著我。
小小孩很聰明,知道誰可以黏誰不行。

我的老闆兼老師曾笑著問我:
「到底是孩子需要你才黏著你?還是你需要孩子黏著你?」
這讓我去思考,這到底是我的需求,還是孩子的需求。

我後來學會,
一開始先允許孩子黏著我,和孩子建立起連結,
再慢慢放手鼓勵孩子去探索,
孩子有狀況有情緒時,允許孩子依附,
我學著去同理和陪伴孩子的情緒,
然後孩子充飽電,再鼓勵孩子離開。

例如有些新生剛來時,會邊哭著要找媽媽,又黏著人。
通常我會先同理孩子:「找媽媽好不好?」
(同理非隨意同意孩子的要求,也不是欺騙孩子)
通常孩子的需求被猜對時,情緒會和緩下來,當然有些孩子還是持續哭哭停停。
如果孩子一定要我抱,我會抱著孩子,但我會繼續原來的工作,
也會試著轉移孩子的注意力,有些孩子被轉移了,就暫時忘了要找媽媽。
就在這拉扯之間,如果孩子可以時,我會把孩子放下,
讓孩子站著,也許還是繼續環抱著孩子。
慢慢的,我會讓孩子坐著或是站在我的身邊,
慢慢的,我會離開一點點,觀察孩子的反應。
就這樣慢慢的放手,讓孩子自己去探索,
如果孩子需要我,我會允許孩子再來依附我,
但孩子可以時,就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的事。

我學習到,
孩子需要幫助和陪伴,也需要我們放手。
幫助不難,難的是去看見,那是孩子的需求,還是自己的需求;
放手不容易,要能信任孩子有能力做得到,又同時要放下自己想要幫助孩子的需求。
照顧者可以在幫助和陪伴孩子之間,學習放手,
照顧者可以放手,孩子會長大一些,
照顧者也會跟著長大了。

(感謝熱心媽媽照片提供)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