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對小小孩做實驗的我,在學校的點心時間,拿出了餅乾,想要來點實驗。
於是,我在吃點心前拿出了餅乾,跟孩子們說,吃完點心,有餅乾可以吃喔!孩子們非常開心期待的,眼睛盯著我手中的餅乾。
先說一下平常的狀況。在吃點心前,會邀請孩子先洗手,然後自己去拿餐具,坐在自己的位子上,等大家一起唱開動歌。唱完開動歌之後,我會請孩子手放膝蓋等,我會先給孩子一點點(不到半碗)試吃,如果孩子喜歡,可以再加碼。然後,我會跟著孩子一起吃,邊吃還邊起鬨,我會問:「阿姨煮的點心好不好吃?我們把它吃光光好不好?」真的吃完時,我還會把清光的鍋子給大家看,孩子們會很有成就感的回應:「哇,吃光光了!」。
今天的點心是南瓜稀飯,依照慣例,先給一點試吃。可是一開始,我就發現不對了,平常吃的很快的孩子,伸長脖子,眼睛一直盯著桌上的餅乾,完全沒有要把稀飯送入嘴巴的意思。我趕緊趁小傢伙不注意時,偷偷把餅乾藏起來。反倒是平常不愛吃點心的孩子,一下子就把試吃的給吃光了,但怎麼也不願意再加碼繼續吃了,直喊著要吃餅乾。我只好強調,我們一起把稀飯吃光光,再來分享餅乾。那個平常大口吃點心的孩子,居然一口也沒吃,眼巴巴的等著餅乾出現,等了一下之後,離開位子,跑去拿教具操作了。
我只好苦笑的說:「是誰把餅乾藏起來了?」,然後開始跟這群未滿3歲的小傢伙們玩起「是誰藏了餅乾盒的餅乾,不是XX,那麼是誰呢?」,玩了一圈,大家依然沒有想要再加碼的意思。
我知道事情演變至此,孩子們沒有吃到餅乾是不會再追加稀飯的,只好開始玩,把餅乾變出來的遊戲,變出來的剎那,孩子們開心到不行,然後:「『餅乾請傳給我』的聲音此起彼落!」。原本一口也不願意吃的孩子,逼自己把碗裏的稀飯吃完;那個默默離開去操作教具的小小孩,當然又自動出現在餐桌了。分了一小包之後,大家很開心的吃完了,然後又開始停格,有小孩說:「還有餅乾」,我只好把剩下的兩小包餅乾,都變出來分享,然後我還很幼稚的看著空的餅乾包裝袋,假哭說:「我沒有餅乾可以吃了,都被小朋友吃光光了!」孩子們看著我,一臉錯愕,然後對著我傻笑。
確定餅乾都吃完了,平常不愛吃稀飯的孩子開始坐不住,有的就直接收拾餐具:「我吃完了,大家請慢用!」,平常食量大的,就開始猛吃,然後再盛,結果今天的稀飯,沒有像平常一樣吃光光。
所以,我的結論是,獎勵會干擾孩子們平常的行為,以後絕對不要在吃點心前把餅乾拿出來,最好是吃到一個段落之後,再拿出來增加孩子的動機,不過事情往往會出乎意料,還是少用為妙,以上。
(停格不動的孩子,邀請孩子互餵,又開始動作)
(餵完別人,發現還是自己吃比較快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