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/7/28

午餐時間(1~3歲幼兒團體版)



工作時間可以帶孩子一起洗菜切菜,帶孩子認識食材,豐富孩子感官及語言經驗。

午餐前讓孩子動一動,滿足大肢體動作的需求,午餐會吃得比較好。
天氣好時,去公園跑跑跳跳,觀察大自然。
天氣太熱,可以在騎樓下散散步,看看車水馬龍,看看人來人往,回來時擦擦汗、喝個水,準備吃飯。
下雨天,可以撐傘或是雨衣雨鞋,在雨中散步踩水。回來時把溼的衣服換下,吹乾頭髮,準備吃飯。


飯前洗手,準備好餐具就坐,大家一起唱開動歌:「謝謝爸媽/謝謝老師/謝謝廚房阿姨,大家請慢用」。
飯前謝謝幫忙洗菜切菜的小幫手。
飯前先喝湯,請孩子練習等待,手放膝蓋,準備好了,老師會幫忙盛湯。



2012/7/21

獎勵實驗


經常聽到大人為了要孩子多吃一點,給甜點或是玩具來引起孩子的動機,但效果通常是愈來愈差,或是愈玩愈大。(請參見繪本:把豆子吃掉)

愛對小小孩做實驗的我,在學校的點心時間,拿出了餅乾,想要來點實驗。
於是,我在吃點心前拿出了餅乾,跟孩子們說,吃完點心,有餅乾可以吃喔!孩子們非常開心期待的,眼睛盯著我手中的餅乾。

2012/7/15

先同理再說理


兩個小孩在我面前演出搶玩具的拉扯戰。

A小孩的玩具被B小孩拿去玩,A小孩想要拿回玩具,互不相讓的時候,A小孩先被媽媽帶到旁邊談話,B小孩的父母趕緊過來,同時在一旁不斷的要求孩子把玩具還給人家,「那是別人的玩具」「你不可以拿別人的玩具」「快點還給人家」…,B小孩低頭繼續玩,沒有回應爸媽的要求,一點也沒有想要歸還的樣子。

我說:「你真的很想玩這台挖土機是不是?
B小孩抬頭看了我一下。

我靠過去,拍拍B小孩的肩膀,試著要B小孩看著我,但我知道他還跟我不熟,所以沒有要求他一定要看著我。
我說:「你真的很想玩挖土機是不是?你要不要去跟他商量,『借我好嗎?』」,B小孩瞄了我一眼,又低頭繼續玩。
我說:「你要我陪你去嗎?」他身體轉向我,繼續玩著,但是看起來是可以接受我陪他去商量。


2012/7/8

以目標代替期望


有期望就有失望
「為什麼我的孩子就是不能乖乖坐下來好好的吃飯呢?
「為什麼孩子總是要大吵大鬧,為什麼就是不能乖乖聽話呢?
「為什麼我的孩子就是不能好好的跟別人玩呢?
「為什麼不快點睡覺,讓我也可以好好的休息呢?

期望是想要別人來滿足我
期望是把注意力放在,希望別人可以怎麼做,或是希望事情如我們所想的,而生氣通常都是來自於事情不如我們所期望的。
例如孩子躺在地上大哭大鬧,有可能是因為事情不如他所期望的,一方面是發脾氣,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招曾經有效,所以孩子會再實驗看看,這次會不會再次有用。
當我們執著於期望孩子有所不同時,我們通常會失望,然後一再的失望,再加上眼前同時有許多事要處理時,就會造就一個失控的大人,這可不是我們想要的,但它可能一再的發生著。
當我們遇到孩子有狀況時,通常我們會期望孩子不要再這樣了!但是孩子正在成長,一定不斷的有狀況和挑戰出現,孩子正在學習如何和我們一起生活,孩子一直在改變,我們也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長。
如果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對孩子的期望上,我們一定會有很多的失望。但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路,不是我們期望孩子變成什麼樣子,孩子就會變成我們所想的那樣。



2012/7/1

用引導代替嘮叨


「你有沒有洗手?你明明知道上完廁所要洗手,為什麼每次都要我提醒呢?*&@#$%xxoo…」
「不可以,我不是跟你說過了!你為什麼…*&%$#%...
「快一點啦!為什麼老是要拖拖拖拉拉的…@#*&#*@&…
「你這樣很危險,…^%&*#$...,你看,我就跟你說了…厚…」
「你不可以這樣,這樣很沒禮貌…#&%@*+!...

這些話有沒有很熟悉啊!一整天下來,大人和小孩都累了。
孩子如果從小,就經常聽到這些過多的指導和命令語句,還有不斷的講道理,通常到了四歲前後,就會變成很會頂嘴和理論的小孩。如果不能這樣做,那到底怎麼辦呢?

先同理再說理
在說理之前,最好能先同理孩子,例如孩子在家裏衝來衝去,可以的話,先讓自己冷靜下來,觀察孩子的需求是什麼,也許是在家裏待太久了,孩子需要大肢體活動,那也許你就可以跟孩子說:「你好想跑一跑、動一動是不是?那我們等一下去公園跑一跑好嗎?」又或者和孩子討論,找出其它的替代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