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/2/22

孩子打/咬人,怎麼辦?

(這篇字數很長喔~請慢慢享用~)

孩子怎麼了?


  • 一開始的探索:
    在孩子年紀還小的時候,一開始也許只是探索,
    如用力的咬媽媽的乳頭,
    或是還不會放手時,抓到媽媽的頭髮或是身上的東西時,
    就緊抓著不放,孩子這時也許還不懂,
    但已經可以溫柔而堅定的跟孩子表達自己的不舒服,
    如:輕輕的,你很用力,媽媽會痛喔!
    因為大人如果沒有適時的表達自己的感受,
    累積久了或是那天心情不好時,
    情緒一爆發,可能會嚇到孩子,
    自己事後也會內疚。



  • 覺得好玩:
    再大一點時,也許是覺得大人的反應很好玩,
    會想要一再嚐試,看大人很特別的反應,
    如果感覺到孩子是這種狀況,
    可以跟孩子說:「你可以跟我玩,但沒有打人或是咬人,我不喜歡」
    也有可能是孩子還不會控制自己的力氣,
    如果是這種狀況,
    可以跟孩子說:「你要輕輕的,這樣我不舒服!」


  • 不知如何與別人互動:
    孩子會走路之後,開始喜歡和同儕互動,
    想跟別人玩,也許表現出來的是去打別人
    (本來是想摸,卻變成打或推了)
    也可能是彼此的規則不太一樣,
    一個伸手要握,另一個卻低頭鞠恭,
    然後就碰在一起了,
    有的小孩也許是因為去打人之後,別的小孩很有反應,
    就一直重覆,讓大人臉上出現三條線~。



  • 無法表達:
    在對規則了解有所不同的情形之下,
    如在學校,舊生知道不可以去拿別人手上的工作,
    新生傻傻的一直去拿別人的工作,
    一次兩次之後,情緒被激起,
    在兩造都還不會好好表達的狀況之下,
    就可能會出現衝突火爆場面。

  • 情緒失控:知道不可以但沒辦法控制
    孩子再大一點,聽多了大人的規則,
    知道不可以搶別人手上的東西,知道要排隊,
    知道不可以打人推人,知道…,
    但是偏偏就是會遇到有人不排隊、有人不聽話,
    一次兩次累積下去,情緒爆發無法控制時,
    傷人的行為可能就出現了。


大人怎麼了?

怎麼老是講不聽?明明知道不可以還傷人?
怎麼對別的家長交待?
遇到自己的小孩傷了別人,身為家長的壓力會非常的大,
大人也許會失控,甚至出手傷了自己的孩子,
大人也許會自責內疚焦慮,這樣的情緒會影響到孩子,
甚至會強化孩子的行為,因為孩子的行為並沒有真正的被看見被處理。

如果大人能了解孩子,試著讓自己的情緒平穩下來,
再去引導孩子,這將會是非常好的機會教育。


可以怎麼做呢?


  • 當下嚴厲制止:
    如:「不可以打人,要輕輕的」,「不可以咬人,用說的」



  • 制止孩子的行為:
    當孩子無法控制自己時,抓住他的手或是抱住他,
    隔開孩子,不要讓他有機會再去傷害別人。



  • 讓孩子為自己做的事負責:
    如暫停遊戲:「等你能管好自己時,才可以再去玩」
    「不會管好自己的嘴巴,就休息」



  • 安慰受傷的孩子:
    如果孩子較平靜了,能力可以做得到時,請孩子去安慰受傷的小孩,
    如果孩子還沒辦法,幫孩子說。



  • 擦藥:
    如果有需要擦藥或是冰敷,而孩子也有能力可以幫忙時,
    請孩子幫忙受傷的孩子。
    如果沒辦法,請孩子在旁邊看。



  • 陪伴:
    過程中孩子不能離開,要在旁邊看大人怎麼處理。
    要陪到受傷的孩子心情變平穩了,才能離開。



  • 當下道歉:
    如果兩造心情都平穩了,可以試著請孩子跟對方道歉。
    如果孩子夠大,可以請孩子談一談,
    如:讓受傷的孩子對打人的孩子說:「我不喜歡,你要輕輕的」
    並且請傷人的孩子道歉,如果孩子還沒有辦法,別勉強。
    有時需要大人透過觀察或是談,去了解剛剛發生了什麼事,
    孩子在被同理了解之後,才會心甘情願的道歉。


同理孩子:


  • 猜孩子怎麼了
    如:「他沒有跟你借,就拿了你的玩具,你很生氣是不是?」
    如果猜對了,可以跟孩子說:「你不可以打他,請你跟他說要跟我借才可以拿!」



  • 跟孩子說不可以時,也引導孩子做可以的事:
    清楚的跟孩子談什麼是可以的,什麼是不可以的,
    如:要用說的,不可以打人。
    教孩子學會適當的表達跟溝通。
    如果孩子東西不要別人拿,那可以教孩子說:「請你要跟我借,我說可以才能拿。」



  • 事後寫卡片:
    如果傷勢很嚴重,可以請孩子做一張卡片,
    跟對方道歉。(孩子不會,大人可以幫忙)



  • 孩子渴望並且需要明確界限:
    給孩子清楚的規則,
    如:「會管好自己的手才能玩,會手背後面看才能過去」
    而且要說到做到,讓孩子知道自己行為的後果。



  • 等待孩子:
    孩子知道規則不代表做得到,
    特別是在情緒被激起時,即使是大人也會做出衝動的行為,
    大腦的前額葉是負責抑制衝動的區域,
    要等到十八歲才會完全成熟,
    孩子衝動的行為,需要大人的穩定陪伴,
    才會一次又一次愈來愈穩定。



  • 家中大人對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影響:
    如果家中的大人都可以給孩子明確的界限,
    孩子會比較穩定,
    但如果家中大部份的大人,都無法給孩子明確的界限,
    有可能會出現,
    即使是學校老師很努力的引導,
    孩子還是會經常出現衝動或是打擾別人的行為。
    這種情形最好還是找專業的EQ課程,
    請家長或是讓孩子去上課,
    也許這樣的狀況是一份禮物,
    讓大人有機會透過孩子的事情來一起成長轉化自己。


(歡迎轉載,請註明出處~)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