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」
「三歲定終生」
「孩子哭不能抱」
這本書說要從小讓孩子自己睡,那本書說父母和孩子同睡比較好。
這本書說趴睡比較好,那本書說趴睡很危險。
到底要聽誰的呢?
許多家長都曾經被這些流傳的資訊弄得不知所措,
怎麼辦呢?誰說的才是對的?
以下幾個觀點供大家參考:
一、資訊的來源為何
許多的資訊都是行銷手法,
常是斷章取義的截取小部份研究資訊大作文章,
刺激家長相信他們的論點,進而吸引家長購買或是使用他們的產品。
特別是聳動的詞句,要特別的當心。
「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」,可是人生是馬拉松長跑,
一開始跑得快,後面可能就跑不下去了!
你的孩子現在的能力,現在的發展,真的需要這個嗎?
所以針對這點,家長可以做的,
就是善加閱讀像洪蘭老師翻譯/推薦的一些大腦科學研究書籍,
才不會被這些資訊沖昏了頭,花了許多不必要的錢,
甚至是適得其反的影響孩子的發展。
二、資訊的時效性
有時資訊可能是30~40年前的觀點,
已經有新的研究結論出來了,你更新了嗎?
三、資訊的適用性
有些資訊可能是針對某個階段的孩子,
並不適用所有孩子的狀況,
如0~1和1~3歲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發展階段,
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和孩子一起生活。
有些方法對某些媽媽是有用的,
有些方法對某些媽媽來說,只會讓她更加挫折。
如:有些書上提出的方法是,讓孩子哭,不要馬上抱,
有些媽媽真的是可以堅持到孩子哭完再抱;
有些媽媽孩子一哭就不行了,
我的想法會是,這個媽媽需要找到另一種適合她的方法。
道理是:人是活的,書是死的。
四、這個觀點的用意/動機/道理是什麼?
孩子哭不要馬上抱,也許是怕孩子依賴,
但怕孩子依賴,只要做到哭不要馬上抱就可以達成嗎?
孩子現在的狀況/需求是什麼?孩子現在有能力安撫自己嗎?
如果孩子現在的能力,還沒有辦法自我安撫,
那抱孩子就會讓孩子依賴嗎?
養小孩子是件偉大的工作,是非常需要智慧的,
不是隨便套公式就能達成目標的!
真的真的需要獨立思考的能力啊!
我的觀點會是,在孩子還小/能力還做不到/狀況不好時,
是需要大人的幫忙安撫,安撫的方式有許多種,抱是其中一種,
孩子哭時,可以先觀察孩子的需要:尿溼?肚子餓?無聊?累過頭?
種種狀況都確認了,孩子還是哭,那就是別的狀況了,那就抱起來試看看囉!
有的時候,也許孩子是累積了一天的壓力,需要透過哭來釋放,
那就讓孩子好好的盡興的哭吧!
透過我們對孩子的觀察,當孩子有能力自我安撫時,
就放手不要馬上抱孩子,讓孩子有機會練習自我安撫,
這樣孩子自然就不會依賴大人。
會讓孩子依賴,通常是大人自己的需要(下意識的希望孩子依賴自己)造成的。
所以孩子哭要不要抱呢?看情況,建立在你對孩子的了解上。
五、選取並活用對我們有用的資訊
所有的資訊都只是基於某個立場或是觀點的指標,
都有它的適用性。
如:發展的平均值,那就真的只是個平均值,
只能當作參考值,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情況,
平均值只是個用數學算出來的數字,孩子的成長變化是多樣的。
如:趴睡,不行,我會怕孩子有危險,
所以趴睡這個選項可以從你的選項移除,
思考:
試著找看看有沒有別方法,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。
如:某個教學法比較好,但學費很貴,或是離家很遠。
思考:
我是不是可以去找到一個學校,有我最需要最重視的優點,
其它的用別的方法達到?
如:看太多電視對孩子不好,
可是有時候就是沒辦法,就是得讓孩子看電視,
或是孩子就是會看到電視。
思考:
怎麼把孩子看電視時間的百分比降到最低?
幫孩子挑選適合的節目,控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。
六、無法自己思考判斷,就找人聊聊和討論
也許跟別人聊過之後,你可以更新你的資訊。
也許你會發現,同樣的方法對這個人有用,對那個人是沒用的。
也許你會發現,原來還有別的作法。
所以不要關在家裏帶孩子,為自己創造機會,參加媽媽/親子/父母團體,
大家相互支持,一起討論分享。
記得分享正向積極的能量,讓那些擔憂的能量到此為止。
(歡迎轉載,請註明出處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