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/1/2

答案就在問題裏

面對家長提問,大樹有時反問家長,引導家長反思。

例如家長提到孩子吃飯的問題,大樹會反問家長:
「主要照顧者是誰?這樣的狀況持續多久了?」
「孩子不吃飯,是一口都不吃?還是吃很少?很少是多少?還是不符合你的期待?」

「孩子偏食,是很多東西都不吃,還是?」
「你自己小時候有沒有偏食的經驗?」
「孩子不吃飯,你們做了什麼?孩子的反應?」
「孩子不吃飯,你自己有好好吃飯嗎?」
「跟孩子吃飯的時候,是開心的嗎?」
「孩子除了不好好吃飯?還有其它的狀況嗎?」
「家裏還有其他手足嗎?有幾個?年紀多大?」
...

有時大樹還會說一些故事,故意不講道理,想引導家長去想想。

這樣的作法,
有時會惹怒提問的家長,認為自己被質疑了!
有的家長會覺得更加困惑,為何要故弄玄虛?為何不直接告訴他們答案?

既然如此,為什麼還要反問?
因為大樹知道,自己的經驗或所知,不見得適用所有的狀況,
大樹只能試著陪家長去看,到底是那裏卡住了?
目前可以做的是什麼?什麼是可以調整和嚐試的?
試著陪家長去找到可能的解決方案。
有時候也只能告訴家長,有些狀況,短時間難以改變,
連有經驗的人,也莫可奈何!

解鈴還需繫鈴人

"金陵清涼寺有一位泰欽法燈禪師,性格豪放,平日不太守佛門戒規,寺內的和尚都看不起他,唯獨法眼禪師對他非常器重。
有一天,法眼在講經說法時,問寺內眾和尚:「繫在老虎頸項上的金鈴,誰能解得下來?」無人能答得出來。這時,法燈恰好走過來,法眼問了他同樣的問題。法燈答道:「只有那個把金鈴系到虎頸上的人,才能把金鈴解下來。」

(出處:明代瞿汝稷編佛家禪宗語錄《指月錄》)"

孩子偏食,問題到底出在那裏?

家長問大樹孩子偏食該怎麼辦?
大樹反問:「你在意的是偏食還是營養均衡?」
家長:「營養均衡」
大樹:「你怎麼讓自己營養均衡?是每一餐?還是留意自己吃了什麼,在多餐之間儘量均衡?」
家長:「多餐之間儘量均衡,可是孩子只吃自己喜歡的,不會養成偏食的習慣嗎?」
大樹:「如果你小時候有不吃的東西,大人逼你吃,就可以讓你喜歡上它?」
家長:「可能會更討厭吃那個東西」
大樹:「你後來為何願意吃那個不喜歡吃的東西?」
家長:「長大後的某次經驗,之後就接受了」
大樹:「那就對啦!」
家長:「所以只要留意孩子吃了什麼就好?」
大樹:「你覺得呢?」
家長:「好啦!我知道該怎麼做了!」

吃飯是件開心的事,
重點其實在於食物教育,認識食物對身體的影響是什麼?
怎麼獲得食物?怎麼處理?如何吃?怎麼吃?會是營養均衡又健康呢?
而不是吃得多或是少,
那其實是最不重要的問題!

答案就在問題裏,
也許你需要的,不是看更多的書,或是尋求更多的建議,
而是反問自己,我到底在意的是什麼?
在這件事情裏,孩子和我,目前可以練習和學會的是什麼?

更多討論,歡迎加入大樹叔叔到府育兒諮詢社團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