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/1/1

用可以代替不可以

出門散步,路過小水坑,孩子的反應常是想要去踩踩看,
照顧者這時脫口而出的話,通常都是:「不可以踩!」、「不要踩!」
而且這個不可以的語調愈是高亢激動,小小孩會踩得愈是情緒高昂!
說"不可以!"、"不要!"的結果,顯然不是很好,那可以說什麼是比較好的呢?

一、孩子怎麼了?
1.孩子喜歡探索,但是很少考慮到自己的行為的後果,因為他們就是小孩子啊!
2."不可以、不行、不要...",這些禁止的語詞,常被孩子的大腦忽略,他們比較容易聽到的是"動詞",所以其實他們聽到的只有"踩",還有照顧者的情緒,那也就是為什麼照顧者的語氣愈是激動,孩子會愈興奮!
3.自我意識強的孩子,聽到這些禁止的語詞,會更故意!就是要測試照顧者的底線。



二、照顧者怎麼了?
為什麼老是講不聽?為什麼都故意要唱反調?為什麼每次都這樣?...
這些事會讓照顧者容易有這樣的心情,但是仔細回想,孩子"總是"、"每次"...,故意唱反調嗎?如果這樣的行為不妥,那孩子可以怎麼做是適當的呢?

三、孩子可以練習什麼?
1.練習判斷是不是安全?
2.練習想想會不會影響到別人?
3.練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。
這三件事其實都不容易,小孩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,需要一次又一次的累積經驗,也要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夠成熟才做得到,所以照顧者持續的引導變得很重要。

四、照顧者可以練習什麼?
1.用可以代替不可以
用「繞過去」、「跨過去」 ,來代替「不可以踩!」。生活中其它的事件,也可以類推。例如用「慢慢走」代替「不要跑」、「我們去爬溜滑梯」代替「不要爬桌子」。
2.練習說「我訊息」
可以告訴孩子,我們的想法和感受是什麼,來代替教訓或是數落孩子。例如「我擔心你踩了之後,鞋子溼掉會不舒服」、「我怕你會跌倒」、「我不喜歡你把鞋子弄髒,我要洗很辛苦!」、「我怕你踩水會弄溼別人,這樣會讓別人不舒服」...。簡單扼要,代替長篇大論。
3.讓孩子練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
如果孩子能力可以,可以請孩子自己洗鞋子,練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。小小孩,可以告訴他,因為是他自己弄溼的,請他自己練習換掉鞋襪,如果真的不行,照顧者還是可以幫忙。重點是讓孩子去經驗自己行為的後果,而非總是照顧者在承擔。

如果拿個計數器,記錄小孩一整天下來,總共聽到幾次"不"的句子,結果應該會讓大家嚇一跳。我想不管是誰,一整天聽到那麼多的"不",心情會不好,也會覺得很挫敗。
邀請大家一起試試看,儘量降低對孩子說"不"的次數,雖然不容易,如果可以換來孩子的乖巧聽話,而不是反抗和鬧情緒,會是非常值得的!


參考繪本:《小毛不可以》
這本書對於常常聽到「不可以」的小孩很療癒: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