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/7/8

以目標代替期望


有期望就有失望
「為什麼我的孩子就是不能乖乖坐下來好好的吃飯呢?
「為什麼孩子總是要大吵大鬧,為什麼就是不能乖乖聽話呢?
「為什麼我的孩子就是不能好好的跟別人玩呢?
「為什麼不快點睡覺,讓我也可以好好的休息呢?

期望是想要別人來滿足我
期望是把注意力放在,希望別人可以怎麼做,或是希望事情如我們所想的,而生氣通常都是來自於事情不如我們所期望的。
例如孩子躺在地上大哭大鬧,有可能是因為事情不如他所期望的,一方面是發脾氣,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招曾經有效,所以孩子會再實驗看看,這次會不會再次有用。
當我們執著於期望孩子有所不同時,我們通常會失望,然後一再的失望,再加上眼前同時有許多事要處理時,就會造就一個失控的大人,這可不是我們想要的,但它可能一再的發生著。
當我們遇到孩子有狀況時,通常我們會期望孩子不要再這樣了!但是孩子正在成長,一定不斷的有狀況和挑戰出現,孩子正在學習如何和我們一起生活,孩子一直在改變,我們也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長。
如果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對孩子的期望上,我們一定會有很多的失望。但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路,不是我們期望孩子變成什麼樣子,孩子就會變成我們所想的那樣。




目標是我願意努力去做的
目標則是我們想要去達成的,是自己設定的,當然這也需要一些外在條件的配合,當目標未能達成時,我們可以依據實際狀況,再修正和調整。
如果我們把注意力放在目標上,例如在親子關係之中,我可以做的是什麼?我願意為孩子做什麼?我可以努力的地方在那裏?我們當然有許許多多無法做得到的,而我們能做的,也只有那些我們做得到的,如此而已。
例如我們期望孩子好好的吃飯,每餐都吃的很好,養的白白胖胖,什麼都喜歡吃,親友長輩看了也開心。但事實上是,孩子的食量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,每一餐的食量都有可能不太一樣。特別是現在的孩子普遍缺乏餓的經驗,生活中太多含精糖的食物,變得愈來愈不愛吃東西,加上大人經常為了吃威脅利誘小孩,更讓孩子覺得,在吃東西這件事上,他可以擁有某些控制大人的權柄,每每在吃飯時間,就是一場戰爭。
關於孩子的吃,我們的目標可以是:怎樣引導孩子慢慢的學會自己吃,怎麼讓孩子有機會練習,有機會去感覺飢餓,來學會決定自己要吃多少,前提是要能夠相信孩子生存的本能。例如:給孩子適當的桌椅、餐具,讓孩子可以練習自己吃,並且允許孩子有段時間,用自己的方式吃的亂七八糟;時間到了,孩子不吃就把食物收掉。如果我們對孩子的發展有所了解,我們會知道,這只是個過程,孩子就是在一路跌撞之中學習的。過多的期望與介入,反而會阻礙孩子學習與成長。

最重要的不是孩子為什麼會這樣
如果我們把重點放在期望上,我們可能會一直執著於,孩子為什麼會這樣,一直試圖去找出原因。其實原因並不是最重要的,即便我們真的找到原因了,事情會因為這樣有所改變嗎?我們還是得回來面對真相:事情總是不如我們的期望。不停的追問為什麼,其實是一種逃避的態度,當我們停止執著於追問為什麼時,我們才有辦法把力氣放在:我們現在可以做什麼?也就是從期望轉移到設定可行的目標。
例如期望孩子好好的睡覺,一直去追問孩子為什麼不好好的睡覺,還不如設定我們怎麼讓自己好好的休息睡覺的目標,有了孩子之後,睡眠品質通常會受影響。我們自己如果沒有弄懂,怎麼讓自己睡得比較好、比較有品質,我們怎麼去引導孩子呢?如果我們明明很累了,卻還是不肯讓自己好好休息,等到孩子大了,體力撐得住時,你覺得孩子會像誰呢?要能睡得好,其實需要足夠的運動、正常的作息、懂得讓自己放鬆下來、舒服安靜的環境…種種的條件配合才做得到,我們自己目前可以做到那些呢?
當我們看到孩子的行為不如我們期望時,我們可以觀察和思考,我們給了孩子什麼樣的環境?我們做了什麼示範?我們的目標和孩子的目標有一樣嗎?
例如:孩子喜歡發脾氣,孩子的目標可能只是想要得到大人的注意,或是試圖操控大人。大人的目標可以是:怎麼去引導孩子可以控制自己的脾氣。有幾個點可以思考:我們有同理孩子的情緒嗎?我們有沒有以身作則?我們有沒有讓孩子有機會練習?我們有沒有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?也就是透過大人的以身作則,引導孩子,讓孩子和我們的目標趨進一致。
所以大人在孩子大發脾氣時,可以做的也許是:

「不幫你買玩具,你真的很生氣是不是?(先同理孩子)
「你可以生氣,我可以等你生氣完,再好好商量」(允許孩子生氣)
「你可以生氣,但不能傷害自己或影響到別人,我們到角落去生氣」(尊重別人)
「你要我陪你生氣,還是你要自己一個人生氣」(給孩子選擇)
「我在旁邊等你,等你氣完了,我們可以好好的商量」(設定暫停點/目標)
「好,你現在氣完了,我們可以一起想想看,什麼時候可以買玩具?(教孩子和大人好好商量)
(終於可以用這張照片了,他實在是太可愛了,讓我戰鬥值提昇不少的學生)

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還不成熟,孩子的目標原本是用脾氣影響大人;而大人的自我控制能力,相對來說,是比較成熟的,大人的目標可以是:引導孩子怎麼好好的和大人商量。這就要透過大人本身的示範:即使你生氣了,我也可以平心靜氣的等你氣完,再來好好的商量。

從小的目標開始
設定目標要與實際狀況符合,從目前擁有的資源和做得到的部份開始。
例如上述的幾個面對孩子大發脾氣的方法,如果要一次就做到,困難度是很高的。
光是要同理孩子的部份,對很少被同理的我們來說,就滿有挑戰的。但是對孩子來說,即使我們同理的很差,孩子感受的到我們的誠意,不會跟我們計較的,孩子在學習,我們也是在學習不是嗎?所有我們希望孩子學習的,還是先從自己開始,我們可以先同理自己,過去的我們,並沒有教養孩子的經驗,所以我們可以在做中學,這就是我們的父母之路。我們也可以透過一些專業的諮詢或是課程的協助,來學習如何去同理。同樣的,當我們可以允許自己有時會犯錯、有時會有情緒時,我們才能允許孩子失控的情緒。其它幾點,可以比照辦理,都是要先從自己開始,先設定一個較小的,做得到的目標,配合目前手上擁有的資源開始。

目標與期望的不同
目標
期望
主動
不管自己做不做得到,願意去努力嘗試
付出行動並且放眼未來
為自己設定,靠自己的努力達成
找出可行的方案:我可以做什麼
怎麼和外在條件配合:如何運用資源
調整自己應對的方式或是態度
被動
自己做不到或不想做,想要別人幫忙
現在馬上就要,容易鑽牛角尖
希望外在配合或滿足我想要的
不一定是對方做得到的或願意給我的
外在的變化常常不如我們的期待
責怪他人或是外在

面對伴侶或是其它的關係,其實也是這樣。
如果我們一直期望別人成為我們想要的那樣,通常就是一再的失望與落空,還不如好好回到自己的身上,想想怎麼善待自己,我們希望別人怎麼對待我們,就先那樣對待自己吧!
所以在關係中的目標可以是,我要怎麼善待自己,把這種對自己好的態度,也分享給我們的伴侶。如果你懂得善待自己,你的伴侶必定喜歡你這份美好的特質,你也無需依賴別人來滿足你的期望!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