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/7/1

用引導代替嘮叨


「你有沒有洗手?你明明知道上完廁所要洗手,為什麼每次都要我提醒呢?*&@#$%xxoo…」
「不可以,我不是跟你說過了!你為什麼…*&%$#%...
「快一點啦!為什麼老是要拖拖拖拉拉的…@#*&#*@&…
「你這樣很危險,…^%&*#$...,你看,我就跟你說了…厚…」
「你不可以這樣,這樣很沒禮貌…#&%@*+!...

這些話有沒有很熟悉啊!一整天下來,大人和小孩都累了。
孩子如果從小,就經常聽到這些過多的指導和命令語句,還有不斷的講道理,通常到了四歲前後,就會變成很會頂嘴和理論的小孩。如果不能這樣做,那到底怎麼辦呢?

先同理再說理
在說理之前,最好能先同理孩子,例如孩子在家裏衝來衝去,可以的話,先讓自己冷靜下來,觀察孩子的需求是什麼,也許是在家裏待太久了,孩子需要大肢體活動,那也許你就可以跟孩子說:「你好想跑一跑、動一動是不是?那我們等一下去公園跑一跑好嗎?」又或者和孩子討論,找出其它的替代方案。




只講重點,講出想要孩子做的
並不是不要跟孩子說理,而是不要說太多,因為過多的說理,通常在第二句話之後,孩子會自動把耳朵關起來了,一是大人因為情緒激動說得太急太快,孩子根本就跟不上,無法解讀你的話語;二是孩子可能會覺得,反正你就是要說我不對,我又何必聽,就看接下來你會怎麼對付我了,然後孩子的耳朵就會直接切換到背景雜音模式,消音。
所以說的部份,要記得,只講重點,而且是說出要孩子做什麼,而不是不要做什麼。例如用 :「請你慢慢走,我怕你撞到桌子」,來代替「不要在家裏跑來跑去,為什麼你每次都要這樣,很危險…@*$&^^@&#...

除了一再的提醒和命令,孩子也需要你的肯定
有時候,如果時間不急,沒有安全顧慮的狀況之下,就讓自己慢條斯理的泡杯茶,好好的觀察孩子,看看孩子會不會做到,我們經常提醒他要做的事。你也許會發現,大部份的事,孩子都會做到,不需要我們的提醒;也許目前孩子只做得到一部份,那就提醒自己,只需要注意那些孩子還做不到的部份。從來不去看孩子可以做到的,當然會覺得孩子什麼都需要我們一再的提醒。孩子做的到,我們可以去肯定,並且以此來鼓勵孩子:「你以前這些事都需要我來提醒,現在你長大了,不用我提醒了,我希望XXXX的事,你也可以練習自己提醒自己。」

除了說理,還有別的引導方式
我們過度的求好心切,往往會造成孩子的壓力。除了催促和命令,大人願不願意讓自己慢下來,等孩子慢慢做得到,而不是每一次都要孩子做得到。大人們捫心自問,我們要求孩子要做到的,我們自己有每次都做到嗎?如果你的伴侶一天到晚提醒你這個那個,你會不會受不了?
以下以孩子忘了洗手或是不願意洗手為例,分享幾個簡單的替代引導方式,我相信大家可以發展出其它的方法。

拍拍孩子的肩膀,溫柔細語的在孩子耳邊說:「你是不是忘記去洗手了?
看著孩子,四目交接時,用手語,做洗手的動作,提醒孩子要去洗手。
孩子不洗,就溫柔而堅定的把點心收起,微笑的對孩子說:「你洗完手,就可以吃點心囉!
大的孩子僵在那不洗,就問大的要不要帶小的一起去洗手,也可以問小的要不要邀請大的一起去洗手。

孩子最希望的是,爸媽陪伴他們,一起分享生活。孩子在學校已經有老師的教導,在家裏,只需要建立一家人可以和諧生活的常規即可,可以不要無意識的讓自己變成教練或軍訓教官。可以想想,你想和一起孩子過的是「親子生活」還是「師生生活」?

我的高材生,假裝自己是海盜

沒有留言: